实体店先从自身去找原因,能否在产品定价上重新考虑一下?厂家、经销商、卖场的毛利润非得这么多吗?为什么不能行业内自我调整一下呢?从暴利调整到正常赢利应该不难,只是很多人不想。 这两年,互联网对实体店的冲击可谓是排山倒海,在集体唱衰实体经济氛围下,做实体的企业家、经营实体店的老板以及大多数老百姓,一个个对互联网经济顶礼膜拜,对马云们更是赞声一片,就连微信朋友圈都被“马云说”给占满了,“马云鸡汤”成了全国人民的“大力丸”。 一时间,企业家们到处寻觅线上营销精英,经销商们迅速入驻淘宝、天猫,实体店的老板由于抵挡不住线上的低价及高额的房租成本纷纷关门涌向线上或是改行,老百姓除了嘴上多了关于互联网的话题,也在蠢蠢欲动,也想搭上互联网这辆高铁创业成功。“互联网+”是国家战略,“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也只是个口号,意思是说国家支持创业和创新,就像“全民抗战、万众一心”一样,并不是要每个人都上战场才叫抗战。此时,到处开启疯狂模式,企业忽略了线下的运作与维护,经销商为了线上的销售一再降价,实体店的老板不去研究如何调整经营思路,只是人云亦云地认为已经无力回天,被线上颠覆已成定局。 在此期间,笔者也曾撰文给大家泼了些冷水,避免全民互联网过热,毕竟国家的经济还是要靠实体。2015年下半年,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开始改变,这个时候大家也发现了,把大家都忽悠到线上的马云在做什么?虽然之前收购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但最近的手笔全是实体,这些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随着许小年、吴晓波这些有良心的专家及财经记者的言论出现,互联网热正在慢慢降低。其实,前几年线上销售火热,最重要的还是实体店长时间“作威作福”,失去了为消费者服务的根本了,一味着去盘剥厂家和经销商,糊弄消费者,最终给了线上销售良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实体店,当然也包括厂家、经销商。下面,笔者就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来帮助线下做实体老板们进行一些反思。 产品的价格:线上线下都需要反思 1、各个环节的利润都要回归正常,而非某些环节一定要暴利 多年来,做实体的倡导终端为王、渠道制胜,厂家靠团队、渠道、终端来竞争,形成了产品特有的、基本固定的定价体系,厂家、经销商、卖场三方的利润都必须要保证,只要一方私心重,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就较高,当互联网平台出现之后,线上产品给消费者的感觉是价格便宜,再加上互联网天天宣讲少了经销商、卖场这两个环节,产品价格低是自然而然的,这是让利给消费者。做实体的,暂不说互联网宣讲的是否有道理,先从自身去找原因,咱们能否在产品定价上重新考虑一下?厂家、经销商、卖场的毛利润非得这么多吗?为什么不能自我调整一下?从暴利调整到正常赢利应该不难,只是很多人不想,但有了互联网,你就必须去想,这就是洗牌,洗牌就是将暴利时代洗走了。 过去,卖场除了在产品上要利润,还要从厂家、经销商身上收各种费用,还要从租的场地再外包一些商家挣房租,有包出去的租金就超出了整体包下所花费的租金。这种经营模式不可谓不赚钱,但赚的钱肯定是暴利,最终不还是要加到产品的售价当中?卖场不能不顾厂家和经销商的死活,所有费用全要他们承担。很多卖场的理货员工资都是由厂家和经销商来承担,而卖场除了员工的工资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经销商也是如此,每个厂家的产品甚至是每种产品,不加够毛利是不会卖的,定价时不是考虑公司的综合毛利和综合利润率,而是按不加够多少个点就会赔钱这样简单的逻辑进行产品定价。笔者认为,经销商完全可以做到公司赚钱,而不是要每个产品都要做到相同的利润率。 厂家呢?生产原料的成本、人工成本、市场费用、广告费用、营销费用、生产利润、营销利润通通会对每个产品来一遍,产品还未开卖,就已经把所有利润算完了,卖了多少只要乘以多少就是赚了多少,但笔者认为这样还是有些机械,这应该也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小企业始终能比大企业卖价便宜的主要原因吧。笔者认为厂家定价时应该在兼顾了上面所列费用的同时,也要考虑规模化生产和销量所带来的成本的降低,而真正的变成大企业的质量,小企业的价格,这应该是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吧。 |
联系我的时候请说明是从三千网看到的信息,谢谢。